《天津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辆老纺车,千百人经纬思何深

———记天津市精神文明单位、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纺织学院
   期次:第218期   作者:学生记者 何多辉 李文婷   查看:9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天津工业大学历史最为悠久、最具优势与特色的学科,始建于1912年,也是天津工业大学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之一,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纺织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学科;并拥有以省部共建“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通过长期建设,形成了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功能与智能纺织品、数字化纺织技术和纺织材料界面处理技术等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三年,本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纺织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5人,其中,教授22人(博导9人),副教授35人,讲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7人。学院现有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部分专业(专业方向)已从2011年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院目前已与利兹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迪肯大学(澳大利亚)、鲁贝国立高等纺织学院(法国)、下莱茵应用技术大学(德国)、信州大学(日本)、福井大学(日本)及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纺织学科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根据不同友好院校的申请要求,纺织学院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出国攻读本科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项目。
  

   “十二五”期间,纺织学院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协议共建“合成纤维国家技术研究中心”;与学校材料、环境学科联合建设了 “省部共建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与天津纺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被评为 “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2011年“国家级纺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2014年获批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纺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截止到2015年12月,本学科专任教师人数由“十一五”末的99人增加到12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比74.4%,引进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2名(英国Heriot-Watt大学赵晓明教授,澳大利亚亚迪肯大学林童教授),引进天津市“千人计划”2人(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宋国文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范金土教授)。建设期间,新增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6个。

你中有我,愿以桃投之

     在纺织学院有这样一间房间,摆放着乒乓球桌、台球桌、健身自行车、跑步机等,甚至在角落里还摆放着冰箱和微波炉。这是纺织学院的“职工之家”,学院建“职工之家”的初衷为了增加学院教职工的课余活动,增强教职工体质。这间小小的“职工之家”不仅增强了教师同事之间的凝聚力,而且让教师表达意见与诉求更为方便,解决问题更加便捷。”身为学院工会主席的夏川这样告诉笔者,学院工会在帮扶困难员工时调查发现,大部分困难员工是由于生活方面的困难,很少有由于疾病原因而导致困难。
  “更新新设备”、“增加活动面积”、“收取费用”等,自打“职工之家”成立以来,职工就不断向学院工会提出各项小屋未来发展的建议。“这说明职工们都很在意职工小屋,学院也会根据职工们的建议对小屋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学院职工小屋在模范小家大赛上获得“2014年天津市模范职工小家”的荣誉。
  在学院管理与决策方面,先后成立了由系室主任、支部书记、教师代表大会和工会代表及领导班子组成的院务公开委员会以及由学术骨干及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士学位评定小组、推荐免试研究生领导小组、学生奖励评审小组等组织机构。在民主方面,学院始终遵守重大问题的决策、决议由领导班子、院务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决策的原则,每每涉及到教师实际利益问题,必须要经过三分之二的教师代表成员才允许修改或执行。
  学院不仅仅时刻着想于职工,也深深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服务于莘莘学子。倪娟副书记拿出两份感谢信给笔者看,两份感谢信都来自于学生家长。一份来自纺院非纺2014级01班的田稷文家长,大一时田稷文由于体弱多病,导致缺了很多课,挂科科目很多,学习上的压力再加上身体方面的原因,给他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就在田稷文处于低谷时,教学办的李静老师和学生办的陈澄老师给他送来了关心和帮助。李静经常找他谈心,帮助他疏解心理问题,询问他学习和身体状况,端正了他的学习态度。“我和儿子能遇上这么负责和有奉献精神的老师,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田稷文的家长在信中这样说道。短短数语,能清晰地感受到家长的感动。另一份感谢信来自纺织学院卢俊,在2014年2月份卢俊由于大量流血不止被送往医院,不幸被查出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在天津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在后续的治疗中,花费非常巨大,要接受骨髓移植等相对应治疗,学院教职工组织老师们进行爱心捐款,第一次捐款4.5万元,第二次捐助2.387万元。尽管治疗费用巨大,但每位老师时刻关注着他的病情并且都尽全力帮助。
  你中有我,愿以桃投之。

我中有你,委以李报之

    曾经在不经意间看到一句话,便从此把它深深的印在脑海,“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这是牛津词典对“感恩”的解释。在纺织学院这个大家庭中,没有所谓的舍,也没有所谓的得,只是你对我的好,我会一直记得,埋在心里,堵于舌齿,表于行动。
  党员教师宋广礼教授是国家精品课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天津市教学名师。宋广礼率领针织教学团队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编著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部委级和国家级教材,还在多个省市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把专业课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第一线。马崇启教授自主研发了全套小型数字化纺织设备,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从原料分析、产品制作到质量检测等纺织生产全过程的综合实践训练。该项科研成果荣获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相应的综合训练平台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在学院领导下,“爱之旅”志愿服务团队坚持爱心事业数十载,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积极响应号召,自愿加入服务团队。“爱之旅”志愿服务团队先后服务于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地铁站南站、天津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帮助慧灵残障人士,前往西部偏远地区支教等。同时其坚持校内外活动统筹结合,相互带动,在学校、社区以及兄弟院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曾代表学校参加天津市文明办举行的志愿服务交流工作,多次荣获天津市以及学校嘉奖。特别是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传承雷锋精神,以雷锋行为准则要求学生,与天津地铁南站中心站共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百余次。2名学生获得天津市优秀志愿者称号,2015年纺织学院团委获得天津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2014年11月,在市团委、八宿县团委和《法制晚报》的帮助下,刘猛同学和志愿者们在八宿县开展了津彩西部情志愿者爱心捐献活动,共捐献图书1049册,字典50册,衣物100套,文具1800件,体育用品37件。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并由《法制晚报》进行了专题报道,主题微博得到了西部计划志愿者官微和共青团官微的转载和肯定,微博网友的转发、点赞和评论达到了两千多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在天津工业大学校团委和卡若区团委以及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共募集书籍150余册,文具100件,体育用品70件,衣物50件。除了募集爱心包裹,还积极参加昌都市和卡若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爱心助学活动等。刘猛的这些努力也得到手机新浪网、人民网、天津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刚开始的时候我无法明确回答很多朋友的问题:你们为什么选择‘西部计划’?但今天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就是我们用实践写出的诗。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就是我们到达远方所要走的路,是我们心所指向的路。”刘猛这样说道。
  我中有你,委以李报之。

展未来梦,尽以全力而为之

    天津工业大学“十三五”时期将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形成以现代纺织和产学研相结合为基础的特色体系作为学校“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向世界一流纺织类大学如美国北卡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日本信州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台湾逢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有名高校的纺织学科水平靠拢。提高纺织学科影响,给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服务,提高学科竞争力、影响力。
  “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要以学生成才教育为中心。”当谈到学院深化教育改革的举措时,姜亚明书记这样告诉笔者,“我们的学生,在大四毕业时,不仅仅会收到大学毕业证书,还会有一份成才教育合格证书等待着他们,身为Mod鄄ernuniversitystudents,不仅要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成才,更要在道德水平、文明礼貌、社会行为、自我管理等方面得到质的改变!”姜书记要求他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每人认真读一本好书,在看完书后,要以讲座的形式来向同学分享故事,“一个人读一本好书,假设班里有三十个人,那就读了三十本好书,以这种形式共享,相当于每个人读了三十本书。”
  “学生是包着瑕的玉,老师的任务则是将这层瑕剥下来,不仅要传道,还要授业,也要解惑,一步都不能糊弄。”为持续提高学院教师总体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带领和带动作用,结合学院专业教学实际,依据学院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建立各专业教师人才梯队,建立纺织学院优秀人才梯队。同时学院将会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造就富有创新活力的科研队伍。
  “传承是一种琢磨不透的东西,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更是为了创新,这是历史的需要。”

天津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395次访问,全刊已有951533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