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德立教 因材施教

   期次:第114期   作者:任成元  机电学院   查看:282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子的事业吧,因为叶子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一、以德立教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我个人一直秉承教书育人、以身示范的思想,不断地督促自己前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仅有书本知识,更应有学生以后面对社会、面对挑战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因而,教师的言行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要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苛求暂时的高分。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后来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必然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个性是创造的前提,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因此应当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这也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所以我在教学方面,更注重与实践结合,发掘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性,并加以修正引导和启迪。利用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把理念与实践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也就是因材施教。搞教育不能跟风走,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羡慕的光辉业绩,除了他本人具有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路。因此,我们与其羡慕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其教学理念,探讨其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工作中。
  关注兴趣,分层优化。孔子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中人以上,可以与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与上也。”这一理念,为很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而得以继承。在学习上,何者为“中人以上”,何者为“中人以下”?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之第一要素,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为次。通过这样区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的不同,就相对符合学生应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教育,更易发挥教育之优势,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做法,远比一刀切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更适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可见,兴趣是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教育的效果。兴趣之于教育正如水之源、木之本。这就启示我们,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顺着兴趣发展,远比逼着学生死干效果要好得多。
  抓住特征,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它既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质,也是学生才能有效培养的捷径。当代的大学生,每一个体都有其思想、特点,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症下药。
  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每一项新的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项挑战,我告诫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

天津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2410次访问,全刊已有951088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