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与法学的不解之缘

   期次:第247期      查看:30   



人文与法学院 孙文珂

  我们平时大都会“谈法色变”,觉得法律冷酷无情,并且离自己很远。但其实法律维护的是公平正义,而且就在身边。比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侵权就有赔偿”,还有开车时闯红灯、超速超载、逆向行驶等等都涉及法律。道理我们都懂,也在心里对法深深敬畏。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说过“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它指的是法律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法律之所以有力,在于公正,公正之所以畅行,在于每个法官心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坚定信念。
  那法律到底是什么?法律是罚恶扬善的准绳,是不可触碰的礁石,是好人的保护伞,是坏人的红色禁区。简言之,法律就是衡量做的好与不好的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人内心的法律”,“法律需要全社会的信仰”。
  今天,我真心认为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但四年前,我也是一个法盲,当时选专业的动机特别简单,就是因为高二时 (也就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虽然当时法律专业还不好就业。但当时的我固执认为———只要我学的好,成为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总有一天能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有所作为!我就这样与法结缘。
  为了避免荒废时光,我自大一开始,就每天都给自己排满计划。为了保证学习成绩,我经常提前一天去占座,泡图书馆,上自习上到很晚;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竞选成为班级学习委员,加入了学院辩论队和法学专业社团;为了拓展知识面,我按照老师的指导给自己列了一个书单,上面全都是法学专业书籍,从简单的法学入门到枯燥乏味的理论专著,并给自己定下目标,在学习之余每月看完一本。这个读书计划让我受益很深———我取得了专业第一的好成绩,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丰富了知识,夯实了理论基础。
  为了进一步培养头脑中的法律思维,我积极参加国际法相关师生交流项目,期间构建国际法案例交流平台,为广大师生了解国际时事案例、交流法律观点提供便利。这让我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全面把握问题,先后公开发表论文《论<鹿特丹规则>下无单放货的法律责任》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侵权判定》。2017年暑假,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极地问题研究夏令营”中,我与来自其他学校的多名学生共同就北极航道、两级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刻交流,也发现了自己对国际法的浓厚兴趣。
  四年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次性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曾获国家奖学金、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连续三年获校长奖学金,并获评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个人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2017年9月最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法专业研究生推免资格。
  大学最让我难忘是准备司考的日子。司法考试在每年9月举行,我提前半年开始准备,因为司法考试的内容很多,考试又难,从暑假开始,我基本每天都只睡4个小时,每天看书做题熬到凌晨两点才睡,早上六点又起来接着背书,困了就靠咖啡提神,那两个月我喝完了两大罐浓缩咖啡。我本来心态很好,但临考前身体突然出了状况,我尽力考了,最后还是差10分没能通过。看到成绩那一刻我有点崩溃,为6个月的付出没有成果而难过,为还要再战一次而痛苦。虽然有深深的挫败感,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放弃,因为国家有规定,不通过司法考试就不能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我从这学期开学就开始了司法考试再战的复习准备,目前也一直在紧张地复习。
  成功让人欣喜,失败催人奋进。既然没有一帆风顺,那我们就得能接受失败。年轻就是资本,尽人事听天命,大不了从头再来。

天津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169次访问,全刊已有9511131次访问